我院硕士研究生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结果
近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韩涛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High-performance solution-processed orange phosphorescent OLEDs”的研究论文。SCIENCE CHINA Materials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的综合性材料科学期刊,近年来在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认可度方面表现突出。韩涛为论文第一作者,我校2023级硕士研究生陈萍是共同第一作者,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40843-024-3321-5。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自发光、高对比度等优势,已成为智能手机、电视等显示领域的核心技术。然而,传统高性能OLED依赖真空蒸镀工艺,成本高昂且难以适配大面积柔性设备。硕士研究生韩涛,通过调节分子整体刚性和共轭结构,并结合引入额外的氮杂环,有效提升了铱(III)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基于此策略,他研究了三种配合物:(4-tfmptp)₂Ir(pic)、(4-tfmptp)₂Ir(3-ppca)和(4-tfmptp)₂Ir(3-iqca)。这些配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发射峰位于约568 nm处。通过改变辅助配体基团,成功调控了铱(III)配合物的发射波长和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此外,高PLQY与强电荷载流子迁移率的结合,使这些配合物表现出优异的电致发光(EL)效率,成为制备溶液加工型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理想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基于(4-tfmptp)₂Ir(3-iqca)的溶液加工型OLED实现了卓越性能,其最大电流效率(ηc,max)和最大外量子效率(EQEmax)分别达到91.4 cd A⁻¹和31.4%,是目前报道的溶液加工型磷光OLED中的最高值之一。这些成果凸显了刚性结构与氮杂环增强策略在合成高效发光铱(III)配合物中的显著优势。

同时,韩涛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还以第一作者和学生第一作者身份,于2024年和2023年分别在中科院一区期刊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和ORGANIC LETTERS上,发表题为 “Orange to red iridium(III) complexes possessing good electron mobility with a pyrimidine-4-carboxylic acid ligand for high-performance solution-processed OLEDs with an EQE over 31%”(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3qi02636a)和“Construction of spirolactams by unexpected oxidative cyclization of alkenyl diynes via copper catalysi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orglett.3c00319)的相关研究论文各1篇。
导师滕明瑜教授均为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化学化工学院史重阳博士分别作为以上工作的参与、通讯与第一作者。云南省现代分离分析与物质转化重点实验室和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均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904114, 22365035)、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2021A1515110478)及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项目(202405AF140035)的资助。